返回中文首页
当前页面
 
 
     
第二部分苯与苯教的传始人  
     
辛绕弥沃佛传略  
     
酿美大师传记
     
本教的六大神圣家族  
     
本教的主要世族以及他的居住位置  
     
大虹化者夏扎巴  
     
苯教法王的传记  
     
罗朋丹增南达仁波小传  
     
      为使扎西曼日寺的弘法事业如日中天,不受邪恶势力的破坏,大师在众多如奴婢般的护法神中,委任木都、邦饶和亥超坚为整个朱氏法脉修持者和曼日寺的保护神而进行供养。护法神玛秋什贝嘉母则将大师视为亲子给与无偿的关怀和护佑。大师乃佛菩萨的化身,本无私毫厌恨之念,对佛法持有恶意或损害众生利益的,大师听闻后稍有不快或谴责之后,对方皆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恶兆和痛苦,常被恶梦惊得魂不守体。因此,得益于大师的无限法力、神通和加持,与其结缘的所有弟子,行走于整个藏区,不会受到任何危难,包括各种神魔鬼怪的伤害。
      由于殊胜功德和福泽,大师居于何处,那里就不会出现瘟疫、饥荒和战乱,施主的收成皆良好、财源广进、平安如意。有一次,大师赴德瓦岗朝拜昔日罗珠仁波且讲经说法的场地,清楚地忆起自己前世曾在法座上为众徒传经的场面,不禁感言:“真是奇妙,善哉、善哉。”由此欣慰无比。我们可以确认无疑的是,大师乃大成就者阿夏·罗珠的真正化身,不仅一生遵从阿夏·罗珠的学派,而且阿夏·罗珠散失在民间的诸多著作,他也历尽艰辛,一一搜集到自己手中。
      业障蒙心的众生,若不亲见神通,是不会轻易相信殊胜法脉的威力的。为度化有缘信徒,诚信精进,大师和穆辛尼玛再次较量法力,双双飞向苍穹,用袈裟遮盖阳光。大师的袈裟铺展无皱,飞到离日轮很近时,被飓风所挡,大师随手将法帽抛向日轮,被阳光烧焦成碎片。穆辛尼玛大师的袈裟遮盖阳光时,未能彻底展开,本人也未能飞到日轮的飓风口。恰与当初较量相反,大师略胜穆辛,究其原因,良麦大师终日勤修法理不懈,而穆辛大师为度化众生,常年奔波于世俗中间,其法力受到影响。
      有些贤哲志士一生进行闻思,而不注重修持;有些则一生隐居僻静的山林修行,而疏于闻思;有些则一生讲经布道、辩理论哲,而疏于著述与研究;有些则一生致力于研究与著述,而忽略布道、传授、解惑。在雪域藏区视闻思与讲修并重,集讲、辩、著为一身的贤哲,非良麦大师莫属。大师一生收徒众多,与其结缘的信徒不计其数,步入雪域智者行列的大师级弟子也不下百名。在众多的弟子中,集讲、辩、著为一体的有嘉察仁青坚赞和阿里·索朗坚赞,两人的学识、道行以及为本教所作的贡献不亚于良麦大师本人,被誉为良麦大师的“日月二徒”。大师的弟子中,具备大学者三大要素的有朱氏后裔更噶王邓、荣卓·昔饶僧格和无敌朗卡嘉波;通晓内、外、密三种经典的要义,云游四方讲经布道或建寺收徒的有木雅·索朗坚赞、朱氏三智者、拉兰·琅娑索嘉、晁氏木拉仁青、赤威·丹巴坚赞、吉培·索朗益西、克珠·罗周威热、夺登·德瓦罗周等20多位大成就者;一生随从于大师勤修显密法脉而利益于雍仲本教且发扬光大的徒弟有数百人;在大师处受戒、传承灌顶的弟子上千名;与大师结缘的信徒则不计其数。
      自回故里灌顶收徒到妥嘉山讲经布道,从耶如文萨禅林初转法轮到创建扎西曼日寺讲修并举,大师一生致力于讲、辩、著的弘法事业中。讲则侧重要领,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循循善诱,大部分经典按智者良氏和卓贡阿夏·罗珠的学说进行讲解;显宗方面以《五部佛理哲学经典》为法本,使众徒由浅而深,由易而难,最终达到融会贯通、掌握要领的目的。众弟子也得益于此等教学方法而真正掌握了法的要领,故而闻名于全藏的讲修院;密宗方面按法脉传承的惯例,对根器极佳的弟子进行个别讲解证悟,不作反反复复的宣讲,主要侧重于《超、普、象三尊》、《瓦母勒提》等护法类,《嘎巴(藏匿)九卷》等“意传”类经典,《阿赤》、《亚觉》、《五修持》等“耳传’’类经典,《大圆满》、《玛雄庆么》、《修持要义明镜》等心品部的经典的讲授。甚密单传系列的法脉,则严格按独传的规则,经持明者或护法神的授记,同一时间,只传一,不传二。
      讲、辩、著是衡量一个学者的三大要素。其中,辩才是取得学位、扬名于世的重要途径。所谓的辩论是立宗与提问者双方对经典的疑难问题进行答与辩。立宗者按提问者的问题进行答辩,应答时泰然自若、不露丝毫破绽,使对方无懈可击,犹如风中苍松,傲然挺立为胜,反之则为败。提问者则给立宗者提出问题,引诱对方误入所设定的圈套或扰乱思维后攻其作答中的破绽与谬误,犹如万箭齐发,措手不及,最后使其哑口无言方为胜,反之则为败。良麦大师游学于那烂陀辩经院、哲孟雄杰莫采讲修院、聂塘极乐寺、若堆寺时参加了般若学、中观、因明和其他大论的答辩,以超人的智慧和辩才博得了学界的称赞。大师在自己所著的《因明论》中讲道:“真正的辩论要基于破与立,即破非立是。不懂得破与立,辩论会成为是非的口角,故精通破与立的论辩者会得到学者的尊崇,因他才是真正为利益众生而学法、知法、弘法之人。”
1 2 3 4 5 6 7